第四届青少年心理安全论坛在昆明举办:聚焦厌学休学群体
2025年10月25-26日,以“厌学·休学·复学”为主题的第四届青少年心理安全论坛在云南昆明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由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主办,昆明市宜良县丑小鸭中学承办,吸引了来自全国25个省份的800余名教育工作者、心理专家、临床医师、家长及学生参与,共同探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与应对策略。
权威数据显示,我国6—16岁在校学生精神障碍总患病率达17.5%,相当于每6个孩子中就有1人存在心理困扰。《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进一步指出,我国现有抑郁症患者约9500万,其中18岁以下人群占比30.28%,超过2800万人。
清华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系教授彭凯平在论坛上分享了一组追踪研究数据:“我国中学生厌学率已高达30%”,约14.8%的青少年存在抑郁风险。他特别指出,当前部分青少年正面临令人担忧的“四无”现象:学习无动力,导致厌学、休学,无法投入课业;对真实世界无兴趣,使他们沉溺于手机、游戏与社交媒体的虚拟空间;社交无能力,令“社恐”“躺平”蔓延,现实沟通与合作意愿萎缩;最终滑向对生命感到无意义,普遍觉得“无聊”“没意思”。
大儒心理创始人徐凯文援引世界卫生组织2022年报告称:“全球有9.7亿人患有精神障碍,平均每8个人中就有1人。”他强调,新冠疫情后,焦虑与抑郁患者大幅增加,“一个人口超千万的南方经济发达城市,疫情前每年仅记录8起极端事件,而现在已超过200起”,这一趋势在经济发达地区尤为严峻。
优渥家庭的孩子为何也会厌学、抑郁?专家解析深层原因
论坛上,多个案例显示,并非所有“问题孩子”都来自弱势家庭。他们的父母有警察、教师、企业高管,也有知名的翻译家、出版家,甚至还有派出所所长和县领导。为什么拥有高学历、良好经济条件的家庭,孩子也会厌学休学?
丑小鸭中学校长詹大年一针见血地指出:“学生‘厌学’讨厌的不是‘学习’本身,也不是‘上学’本身,而是在‘上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让他不舒服的甚至恐惧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亲子关系。”他进一步解释,当学校无法提供安全感时,孩子便会逃离;转而回家,家庭却可能因“不争气”的指责而成为更恐怖的地方。最终,他们只能躲进自己的房间,在虚拟世界中寻找存在感。
徐凯文教授深入分析了“空心病”现象。他在2016年提出这一概念,在此次论坛上进一步阐明:“空心病具体表现为感恩心、孝敬心、责任心、是非心、恻隐心、羞耻心、宽恕心和诚信心的缺失。”他认为,这正是导致年轻人即便身处优渥环境、拥有世俗成功,依然感到生命空洞无意义的根本原因。“极度‘内卷’的教育,它以超快、超难的模式制造挫败感,让孩子不断自我否定。最核心的冲突在于,上一代‘读书改变命运’的物质激励已无法满足当代孩子的精神需求。”
北京金融街润泽学校校长刘长铭则从教育模式层面分析:“工业时代的教育模式已严重不适应当今社会。这种模式的本质,是将学校视为一座追求规模、效率、标准和流程的‘完美教育工程’。”他指出,这种将学生物化、将教育流程化的逻辑,“制造了全社会的普遍焦虑,也成为课业负担过重的核心症结之一”。
给家长的具体建议:如何激活孩子学习积极性
面对日益严重的厌学、休学现象,专家们为家长提供了具体可行的建议。
彭凯平教授提出了一套层层递进的方法:“首先,要培养情绪的‘韧性’,为学习建立稳定的心理基础。”他建议家长教会孩子用深呼吸、蝴蝶拍等技巧为负面情绪按下“暂停键”,更要通过闻香、抬头挺胸和倾诉,主动唤醒积极能量。“第二步,是重塑大脑的‘成长型思维’,让人拥有从失败中‘复活’的勇气。”其科学依据在于“神经可塑性”——大脑可以通过阅读、运动、艺术创作和丰富体验来重塑神经网络。“最终极的目标是构建学习的‘福流’,点燃内在驱动力。这是一种全神贯注的体验。”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王旭明提醒家长要科学看待厌学现象:“关键在于辨清孩子厌的是所有的‘学’还是现行学校的‘学’。学生往往厌弃的是刻板的内容、学制、老师管理和评价方式。”他建议家长“要放下身段,通过真诚陪伴、倾听、平等对话,认识到亲子人格平等”。
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青少年心理安全论坛主席李镇西分享了他的教育心得:“转化‘后进生’,源于用爱与智慧点燃孩子心中的善意,依靠集体的温暖而非教师的单打独斗。”他呼吁家长要敢于打破唯分数论,让每个孩子在自己的轨道上“静待花开”。
教育创新与家校社协同的实践路径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文东茅指出,当前教育体制的深层失灵导致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加剧。他分享了河北张家口德智中学“良知班”与北京东方红学校“试读班”的成功经验:“这两所学校都将学生的成长与幸福置于严苛管理和分数之上,通过信任和关爱重塑师生关系,成功帮助濒临辍学的学生重返校园。”他强调,除了校内改革,还需探索“在家上学”的合法化路径,并提议“将学校改造成充满关爱与支持的‘家’,或建立更多社区化的幸福学习中心”。
深圳恒晖公益基金创始人陈行甲介绍了“知更鸟公益项目”的创新实践。该项目构建了由心理老师、班主任、全体教师、家长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五环支持体系。“老师需要被滋养,只有当他们自身处于热爱生命、能感知美好的状态时,才可能将这种品质传递给学生,”陈行甲强调。项目还创新性地以学校为中心开设家长课堂,实现了百分之百的到位率,从源头为孩子的成长提供支持。目前,该项目已在深圳、河源、甘肃等多地推广,覆盖百余所学校,展现出良好的推广效果。
电子产品的危害与应对之策
徐凯文特别谈到电子产品对青少年的影响:“青少年平均每天收到192条手机通知,在醒着的时间中平均每5分钟就会接收一条信息。这严重破坏了专注力与睡眠质量。”他提出,“解决电子产品的危害最关键、最有效的举措是推动国家立法”,同时家长也要在日常生活中帮助孩子建立合理使用电子产品的习惯。
作为承办方,丑小鸭中学以其“关系先行”的教育理念成为论坛关注焦点。学校没有固定图书馆,书触手可及;墙壁可涂鸦;规则由师生共创;校长室设在走廊上。詹大年校长表示:“真正吸引人的学习是通过互动、场景和关系来构建经验,如同在品茶聊天中感受‘水’的意义,而非死记硬背‘水’这个字。”
在参观校园时,与会者亲眼见证了这所学校的特别之处:这里首先是师生安全、快乐、温暖生活的地方,是构建关系、看见自我的地方。许多曾被贴上“问题”标签的孩子在这里重获信任与价值感。
据悉,青少年心理安全论坛已成功举办四届,成为中国教育界关注青少年心理问题的重要跨界平台。本届论坛的深入探讨与实践分享,为推动全国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与方向指引,也为万千家庭如何更好地支持孩子成长提供了具体可行的参考。
相关推荐
第四届青少年心理安全论坛在昆明举办:聚焦厌学休学群体
部分青少年厌学拒学,怎么看怎么办?
心理教师成东城中小学标配
我国不孕不育约一半因男性,这个论坛聚焦男性生殖健康
居家学习影响孩子心理健康?北京家校联动开出“心理处方”
打开青少年“心”问题的钥匙在哪里?
2023婴幼儿营养健康专题论坛在厦门盛大召开
4条暑期研学线路丰富青少年普法体验
为青少年体育搭建更广阔平台
让孩子们的暑假更快乐更安全
网址: 第四届青少年心理安全论坛在昆明举办:聚焦厌学休学群体 http://www.youele.com/zhidaoview2676.html
推荐知识
- 1课标理念如何转化为教学行为 2411
- 2中国疾控中心主任:中国疫苗是 2141
- 3相约海口琅悦 开启度假疗养 2117
- 4治愈宝妈“假期焦虑”,鲜活冠 1945
- 5张杰元宵为女儿献唱《给女儿的 1924
- 6“儿童食品”无国家标准,多为 1889
- 7开启同样美好的未来,贝亲拥抱 1861
- 8胎盘是啥?吃胎盘真能大补? 1821
- 9高圆圆真的怀孕了?那么大龄怀 1819
- 10看娘娘孙俪对两个孩子的育儿心 18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