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各地中小学普遍探索实施课间15分钟
9月23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加快建设教育强国进展成效。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会上介绍,坚持“健康第一,全面落实中小学每天综合体育活动2小时,各地普遍探索实施课间15分钟,“身上有汗、眼里有光”逐步成为现实。

国新办新闻发布会。封面新闻记者粟裕摄影
怀进鹏介绍,在提供普惠优质教育公共服务上取得新突破。教育具有鲜明的人民属性,每个家庭每个人都关心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做比较,中国已经建成规模最大且高质量的教育体系,为孩子们平等接受教育提供了坚强保障。
持续推进扩优提质,义务教育全国2895个县域实现基本均衡。随迁子女、适龄残疾儿童受教育保障机制更加健全。大力推进县中改革,办学水平不断提升。学前教育毛入学率从2012年的64.5%,提高了27.5个百分点,达到了92%,今年学前一年免费惠及1200多万儿童。
中国基础教育已经达到世界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我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上海签署国际STEM研究所协议,这说明中国的基础教育和科技教育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同样,中国高等教育让更多的年轻人有机会上大学,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12年的30%,达到现在的60.8%,提高了一倍多,进入世界公认的普及化阶段。
“这两年,我们有序实施优质高校本科生招生扩容计划,使更多学生进入高水平大学。继续面向农村和脱贫地区考生实施重点高校专项招生计划,累计录取123.5万人,促进了区域和城乡入学机会公平。”怀进鹏说。
学生资助实现了各学段、各级各类学校、所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每年惠及学生约1.5亿人次。为每个学生提供公平且有质量的教育一直是庄严承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也一直是我们的永恒追求。
此外,在服务支撑社会经济发展上取得新突破。“十四五”期间,高等教育累计向社会输送5500万人才,这相当于许多发达国家的人口总量,这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和价值可想而知。职业教育供给了现代产业70%以上新增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他透露,高校获得75%以上国家自然科学奖和技术发明奖、55%以上的科技进步奖,特别是在生命科学、量子科技、人工智能、物质科学和空间科学等领域取得一批原创性成果,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持续发展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持续加强“强基计划”等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还围绕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和生命科学等前沿领域推进国家学院试点建设,探索产教融合、科教融汇。
相关推荐
教育部:实施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
各地中小学 这样“玩转”课间
“12个严禁”!教育部整治挤占“课间十分钟”等行为
中小学破解“课间圈养”难题
让课间体育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中小学“课间圈养”现象亟待精准治理
教育部:推动各地尽早安排各类招考考试
四部门:中小学每天安排30分钟大课间体育活动
北京市教委:新学期起小学初中课间延长至15分钟
中小学生每节课间都要走出教室
网址: 教育部:各地中小学普遍探索实施课间15分钟 http://www.youele.com/zhidaoview2673.html
推荐知识

- 1课标理念如何转化为教学行为 2411
- 2中国疾控中心主任:中国疫苗是 2141
- 3相约海口琅悦 开启度假疗养 2117
- 4治愈宝妈“假期焦虑”,鲜活冠 1945
- 5张杰元宵为女儿献唱《给女儿的 1924
- 6“儿童食品”无国家标准,多为 1889
- 7开启同样美好的未来,贝亲拥抱 1861
- 8胎盘是啥?吃胎盘真能大补? 1821
- 9高圆圆真的怀孕了?那么大龄怀 1819
- 10看娘娘孙俪对两个孩子的育儿心 1814